-
  • 3804 阅读
  • 1 回复

历史建筑与建筑历史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梁思成和贝聿铭。他俩都曾就读于同样的大学。不同的是,梁先生学成回国,醉心中国古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而贝聿铭则加入美国籍,投身于现代建筑运动,成为西方著名的现代大师。他们的命运有过交集,但最终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分别代表了建筑学的两个分支,一个偏好历史,一个致力革新,但论及他们对建筑的贡献是不分轩轾的。纵观建筑史,进化与革命这两个主题总是此起彼伏:当一些建筑师尊重现有之物时,另一些建筑师却在撼动它的基础。
可是,当前我们只顾着革新,却忘了因袭,从而忽略了建筑的历史。
建筑史之于中国更具有特殊性。中国建筑源于上古,成熟于唐宋,明清极盛,一脉相承,有一套完备的体系。而当现代主义如火如荼地进入中国时,人们开始怀疑建筑史存在的必要性,似乎5000年的历史不再是优势,反而成为一种负担。有人抱怨,中国现代之所以没能出现影响世界的建筑师,就是因为中国的建筑师身上肩负了太过沉重的历史。
近代中国没有出现影响世界的建筑师的原因是复杂的。可是,中国的古建筑却多多少少影响着现代建筑,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主义大师赖特早期受日本建筑影响,而影响他的那种日本建筑的根源,还在中国建筑。在中国宋代的山水画中,甚至能找到被誉为“现代建筑双子星”的流水别墅的类似形象。同样,在简约大师密斯的建筑作品中,梁柱之间的造型和中国古建筑有着惊人的相似。
回头再说梁思成和贝聿铭。贝聿铭关注的是如何盖出好房子,而不去探索房子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盖房子。贝聿铭杰出的建筑作品对整个建筑界的影响和贡献无疑是巨大和深远的,但他专注的是实际工程,很少给后人留下系统的理论和主动的影响。而梁思成则尽其一生,在建筑的理论和历史上苦心孤诣,把面临失传的传统建筑技术保护下来。如果说贝聿铭是务实的,那么梁思成就是务虚的。梁思成传达给我们的是,建筑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不可能永远屹立不倒,就像人不可能长生不老。我们需要传承的是一种精神,这样才会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这才是真正的永恒。最近中国香港地区修葺一个寺庙,在国内找不到相关的技术,最后不得不求助于日本。在国外,建筑史的研究已经相当完善,而中国从中国营造学社开始,才刚刚起步,如果没有梁先生他们那一代人含辛茹苦的保护,中国或许只有去日本或其他国家找寻自己的建筑史了。
建筑发展到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地登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体系被一股脑地摒弃。可就算是现代主义中最前卫的解构主义,其表面是反历史的,但最终还是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不存在的。欣赏毕加索的绘画或是苏轼的书法,如果不了解绘画或是书法沿革的历史,看到的将只是肤浅的表面。
在抗日战争时期,梁先生建议美国空军不要轰炸京都、奈良,贝聿铭却执相反意见。最终京都、奈良保存了下来,现今,当人们厌倦了像东京这样千篇一律的大城市时,开始对京都这样的古城心驰神往。
分享到: 转贴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历史建筑、建筑历史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