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书网biaoshu123论坛

标书网biaoshu123论坛 » 【建筑历史与文化】 » 建筑中生生不息的创造与传承

页码: 1

建筑中生生不息的创造与传承

- john 2012-09-29 14:45

“建筑的美既关乎功能的实用性,又关乎人的审美诉求,对于建筑的影像记录,需要建立在对建筑功能、材质和时代性的清晰了解上,认识得越清晰,记录得越准确。”   苏娅   在极速变化的城市化浪潮中,古代中国建筑(3.43,0.07,2.08%)天人合一、戛戛独造的生态氛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诗意的家园渐行渐远。在“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倡导的引导大众通过影像创作记录和认知中国古代建筑的题旨下,连续四届的“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不仅收获了关于中国各省市古建筑的影像实录,更实现了公众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智识上的提升。6月28日,第四届“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颁奖典礼在京举行。70幅优秀摄影作品从17万余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分获“发现奖”和“创意奖”,另外,大赛还设入围奖1000名。   荒远的民居村落,恢弘的古代庭园,古雅清新的古寺……一幅幅摄影作品记述着中国古代建筑悠远凝固的神韵。诚如建筑师、营造师C·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一书中对建筑与自然万物、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精辟论述:“一事物(房间、建筑或城市)中有活力的模式越多,它就越作为一个整体唤起生活,就越光彩夺目,就越具有这无名特质自我保持的生气。而当建筑具有这种生气,它就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海浪或是草叶,其各部分由万物皆流而产生的无尽的重复和变化的运动所支配。” C·亚历山大强调:建筑作为人类外部生活的表征,呼应的是某个特定族群的内在生活与精神气韵。   建筑史研究者保罗·弗兰克尔则以“精神图像”为诸种形态的建筑构成中所映现的人的历史进行概括:建筑既是生命活动的场景,又深刻地折射了人的创造动机,在漫长的历史中,大概再没有什么艺术比建筑更能切入于生存又独具超越的美。   无独有偶,在探究社会生活的历史脉络时,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同样乐于将观察点投向建筑与城市。他曾言:“我们的城市都是经过几百年时间积淀下来的,我们沉浸在里面。而美洲的所有建筑就像一个戏台,像一个马戏团做的东西。它盖起来了,过两年凋落了,颜色也变了,然后过两年又换样了。”   急速地建造又草率地毁损——这一现实或许正好可用来比照今日中国的建筑现状。面对渐行渐远的乡土中国清润温情的传统建筑生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有此一叹:“这是一个乡土建筑的大崩溃时代,没有办法,即使保护下来的例如浙江的诸葛村,还不好说将来是什么情况。” 而对此种现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小组的罗德胤说:“在对遗产保护没有把握的前提下,我们至少能做到‘记录’。”   大众视野中的中国古建   “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由华润雪花啤酒主办,得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大众摄影》杂志社等机构的支持。主办方还力邀纽约摄影学院共同组建摄影及建筑领域的专家评委团,使本项赛事在专业性和权威性上规格更高。大赛自4月1日启动以来,吸引了各地专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以及众多网友的关注,参赛者遍及各行各业,甚至有海外华侨专程送来作品。活动期间,主办方在全国组织了几十场外拍活动,并通过专家每日点评、外拍摄影讲座,让参赛者亲身体验中国古建筑的韵味及中国文化的魅力。   提高大众的“建筑觉悟”,在场性地记录当下中国古建的现况于是成为“雪花纯生”啤酒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展开中国古建保护系列合作项目的旨归,其紧扣的命题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了解中国古建的内在价值,并以此建立对环境、对价值生活的自觉追求。   作为近年来影响日炽的“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由中国啤酒行业第一个突破1000万吨并连续七年全国销量第一的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于2009年4月面向公众启动作为雪花啤酒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合作的大众普及读物“建筑五书”的衍生项目,自创办以来,截至今年已开展了四届,参赛人数和参赛作品是逐年递增的。据前三年的累计数据,总参赛人数超过28000人,参赛作品多达17万幅,而今年收获的参赛作品超过往年数量的总和。   相较往年,2012年的创新在于大赛设置了“发现奖”和“创意奖”。“发现奖”意在引导影友发掘、探索不为人知的古建筑,体现当代人以摄影的角度来发现、探索和保护中华大地古老建筑的人文精神;“创意奖”则鼓励大众,以古建筑为题材,创意拍摄古建筑相关图片,通过拍摄者不同的视角体现出人与古建筑之间浓厚的生活气息。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的话来说,“就是去犄角旮旯找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这些可是我们想找也找不到的。”历经三届,延及至今,参赛作品涉猎的建筑形态日益多样,涵盖了民居、官邸、宫廷、园林、宗教、陵墓、游乐等古建筑场所,作品对中国古建筑建筑美学和人文内涵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理性。   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对中国建筑在场性的深刻经验,镜头里的中国时空,阔远、丰富。溯源历史,这一建立建筑物象与实在生活的内在性连结,再将历史、社会、文化的考量引入建筑的研究方法,始自梁思成、刘敦桢一代学者。在国运蹇塞的抗战年代,这批学者曾辗转至四川李庄,以那里为研究现场,记述建筑文化的瞬息变化。位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二楼的资料室内,悬挂着的老旧朴素的黑白照片可能很难引起普通人的注目,却一直被中国建筑界专家学者们视为珍宝,这些70多年前“营造学社”留下的照片资料,记录了20世纪中期变化中的中国乡村。   “适形”与“厚生”   “中国古代建筑包含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和我们的祖先对于‘有无’、‘虚实’的看法。”在一次关于中国古建保护的采访中,台湾建筑师李乾朗这样诠释中国古建的建筑思想。他认为,东方的传统建筑选择用泥土、砖瓦、木头作为材质,在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家,随之变老变旧,再更换新的,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并不奢求永恒,“我们的住家不是纪念碑,这里面有一种平静对待‘成住坏空’这一生命过程的达观。”   这与西方建立在一种观念颠覆和覆盖另一种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建筑实践不同,西方的建筑师需要不断创新,对前代的思想作出颠覆性的改变,因而能够看到一个鲜明的变化轨迹,但中国文化强调“演化”而非彻头彻尾的变革,中国建筑历史的演化更多反映在细微的、元素性的改变中,实现整体节奏的转化。这种寄托于细微变化中的建筑灵魂,或许正是需要古建影像记录者以沉静之心缓慢体察、领悟之所在。   在楼庆西看来,中国古代建筑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现实和精神方面的两个核心诉求:一是与自然的和谐,二是适宜生活。以中国的乡土建筑为例,乡土建筑最重要的特点是与本土环境的融合,人们往往就地取材,而不是盲目跟从流行。与环境的融合最重要的表现为:不过度破坏自然——“适形”与“厚生”这两个价值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需要承续。   “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参赛者王轩近年来专注于徽派建筑的拍摄,在长期的拍摄中,王轩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徽州的古村落家族式的整体面貌,在他看来,拍摄需要建立在对古建的历史和人文传统的理性认识之上,经由查阅族谱和对建筑本体进行多次田野调查,不断观察四季之中建筑本身的光影变化而获悉建筑蕴藏的生动气韵。   从小生活在安徽省小村落的一户清代的古建筑中,古建筑中成长的经历,让王轩对于建筑的观照更为注重生活于其间的人的活动、人与建筑的隐秘的情感流动。王轩说:“与现代城市的生活比照,古村落之中的人们是比较享受自然生活的,还是愿意保持原来的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虽然务农时候比较辛苦,但是相对于城市生活的忙碌来讲,更显悠然,生活的状态也与古建筑融为一体。”   大赛获奖者、 南京溧水县的教师姜明灯同样关注人在建筑中的活动,其获奖作品《乐章》是一次在浙江采风途中所得。当姜明灯经过一个寺庙时,看到工人维修寺庙,工人的状态衬托出寺庙的檐角独特的旋律感,“工人站在上边感觉很像站在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与古建筑形成了一种流动的乐章。”回忆这几年拍摄古建的经历, 姜明灯说:“大众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正在逐渐地提高,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古建的维修,但是维修的过程中却也把古建筑的古韵丢失了。”   与古建摄影中一些作者热衷透过渲染、局部强调和对建筑元素关系的改变获得肤浅的悦目效果的做法不同,姜明灯喜欢那些形态普通的建筑,在他看来,捕捉自然光线中建筑的本然形态是古建摄影的关键点。让人遗憾的是,在这几年的拍摄中,姜明灯看到很多因为过度修缮而改变建筑自然形态的情况,他说:“溧水县曾经有一个宝塔,之前的塔顶已经烧毁,内部的壁画已经脱落,政府花费了很多的费用用来修缮,但是修缮后的宝塔丢失了原有的风貌,焕然一新。”   认识得越清楚,记录得越准确   论及建筑摄影,楼庆西认为:“建筑的美既关乎功能的实用性,又关乎人的审美诉求,对于建筑的影像记录,需要建立在对建筑功能、材质和时代性的清晰了解上,认识得越清晰,记录得越准确。”建筑摄影既要客观反映建筑物,又要能够概括氛围,需要发现建筑美和建筑的特点。比如,颐和园是什么,颐和园是皇家园林。既是皇家建筑,又是园林建筑,它既要表现皇家建筑的那种威严、那种灿烂的气势,像故宫一样,同时又要体现我们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那种意境,所以你需要了解一个建筑的内在特征,“有时候你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但是理解到它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更敏锐地感觉到它,很完美地表现一个建筑,需要你了解它、对它进行认识。”   事实上,建立在中国美学传统“立象以尽意”原则之上的中国古建,正是通过形制与无穷微妙的细节,确立传统的审美旨趣与伦理规范。因此,建筑摄影必须在保持视觉上的真实性的同时,呈现建筑的艺术性。据楼庆西介绍,梁思成对“营造学社”的照片曾立下两个规矩:作为资料的照片,越全越好。比如拍摄斗拱,得前后左右、细节和环境都要照全;另一种照片,属于表现建筑的形态和气氛的,要求准确性和艺术性兼顾,有一种精准、朴实的美。   大赛评委、摄影家林铭述素来视拍摄古建是摄影的基础,在他看来,通过构图和光线的处理,都是比较好的打基础的途径。回顾“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 林铭述认为:“前几年的作品对于今年的作品有很大的引导性,关键是如何表现古建筑的意境。但是我们面临问题,以后的大赛如何突破?现在的参赛作品已经有很多精品出现,质量非常高。以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的关怀。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要体现出建筑与人的关系。现在的很多表现中比较程式化,摆拍的痕迹很明显。另外在拍摄方式上要有突破,要形成个人的风格,而不是盲目地跟风。”   谈论“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意义,大赛特邀评委、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高琴认为:“古建摄影大赛参与性很高,说明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关注。‘华润雪花’联手清华大学建筑系,更是强强联手提高了赛事的级别,而历届的古建筑摄影是与古建有关的书籍一起结合推广的,是一种创新。一般的摄影大赛是将获奖作品做成影集,从这一点来看,借助影像的优势,目的性很强,指向性很明确,形式新颖”,“大赛的分类为发现奖和创意奖,其中发现奖是以记录的方式表达建筑之美,是建筑真实的再现;创意奖是通过摄影技巧创造性地表达建筑之美。但是作品中有很多的表现过于刻意,不能够客观地展现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期待更多的原汁原味体现建筑自然美的作品。”

- ieo1911 2012-10-17 15:30

我也不知道哦

- fclun1666 2012-10-18 12:43

谢谢楼主你的分享,很不错

- 逍遥二仙 2012-10-30 15:06

不错不错,很好很好,谢谢分享

- 技术人 2012-11-26 12:25

我是来打酱油的,纯看的

- tbwshc 2013-12-01 12:26

很不错的







tbw-爱淘宝

页码: 1